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
教育部直属985、211重点高校,人才荟萃、名家云集
中国人民大学课程研修班
招生信息
当前位置:首页>招生信息

双碳战略下的万亿机遇:人大课程教你如何捕获新能源产业先机

深夜的合肥储能产业园,陈总监盯着被退回的招标书五味杂陈——因未嵌入欧盟新规要求的碳足迹区块链存证系统,公司痛失23亿元海外订单。这不仅是他的困境,更是2025年新能源行业的集体焦虑:81%的企业手握技术却抓不住政策风口,看得见万亿市场却摸不准入场路径

三重困局:新能源浪潮下的生存考验

1. 政策解码的认知鸿沟
当”双碳”专项补贴细则更新至第七版,某光伏企业因未建立ESG评价体系,错失1.8亿元政府扶持资金。这印证了产业经济学中的”政策时滞效应”——90%的企业在政策窗口期因解读偏差错失机遇

2. 技术转化的系统断层
长三角某电池厂商投入5亿元研发钠离子技术,却因缺乏产业链协同思维,导致上游材料供应与下游应用场景脱节,设备利用率不足40%。正如人大《产业经济与产业组织理论》课程揭示的真相:技术创新必须嵌入产业生态才有商业价值

3. 数据资产的沉睡危机
行业调查显示,新能源企业产生的生产数据中,76%未被转化为融资授信或碳交易资源。这恰似课程中《数字经济与产业融资》模块的警示:数据资产化能力将成为未来三年的核心竞争力

破局之道:人大课程的三重赋能体系

中国人民大学产业经济学在职研究生课堂上,学员李总用三招实现逆袭:
第一式:政策穿透力
通过《财政经济学》课程中的”政策工具拆解模型”,精准捕获”十四五”储能产业扶持政策,三个月斩获省级示范项目3个,获补资金9200万元。

第二式:技术协同力
《区块链与数字货币》实战模块中,教授指导学员搭建轻量化碳足迹管理系统,使某风电企业成功对接欧洲碳关税机制,订单量激增200%。

第三式:资源整合力
借助覆盖新能源上市公司的校友网络,某学员企业打通”光伏+农业”跨界生态,通过课程教授的”产业价值链重构模型”,实现度电成本下降18%。

行动时刻:双碳时代的最后入场券

当产业变革的巨轮轰鸣而至,唯有掌握”政策-技术-资本”三角思维的企业家,才能在双碳浪潮中成为弄潮儿而非旁观者。在能源革命中,慢即是退,退即是亡。目前中国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正在招生中,课程详情及补录名额咨询,可咨询在线老师。

联系我们
  • 联系人 :
    (孙老师)